
该专栏文章并称,综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中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文章解释称,对于年内PPI阶段性上行,宜历史、客观地看待:一是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两年平均来看,预计2020-2021年PPI年均涨幅仍会处于合理区间,”;二是历史上看PPI指标本身波动就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的现象并不鲜见。
至于PPI对CPI的影响,文章称,近年来中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中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文章称指出,“当然,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稍早公布,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略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7%,非食品价格上涨1.3%。4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为2017年10月以来最高,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6.5%。
详情请看:《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