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在议会发表预算演说时详细阐述了方案核心内容。根据规划,该预算将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强化高收入群体与企业税收征管等方式,预计至2030年累计新增税收约260亿英镑(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344亿美元),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填补公共财政缺口、优化公共服务支出结构,同时降低政府对债务融资的依赖度。在直接惠及民众的价格管控方面,方案明确推出铁路票价冻结政策,覆盖全国主要干线及区域铁路网络,预计每年可为通勤族平均节省约300英镑出行成本;此外,政府还将延续对家庭能源账单的临时补贴机制,并扩大食品价格监管范围,重点打击商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里夫斯在演说中强调:“这份预算是对抗通胀的关键举措,既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筑牢物价稳定基础,也通过精准纾困为普通家庭带来即时性经济缓解,实现财政可持续性与民生保障的双重目标。”
作为英国独立预算评估机构,预算责任办公室(OBR)同步发布了对该预算的经济影响评估报告。报告显示,自2025年3月以来英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组合(含本次预算新增措施),预计将在2026年推动通胀率较基准情景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票价冻结、能源补贴延续等直接价格管控措施贡献了约60%的抑制效应,增税政策通过抑制总需求间接降低通胀的作用则相对温和。OBR同时指出,这一通胀下修幅度符合市场普遍预期,未出现超预期的政策红利。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预算在瞄准通胀管控的同时,也暗藏可能推升物价的潜在因素,这成为制约英银降息空间的关键变量。里夫斯在预算案中宣布两项重要民生政策调整:一是全面取消多子女家庭福利领取上限,预计将使约40万户家庭每月新增补贴收入,平均每户增收约150英镑;二是将全国最低工资标准上调7.5%,至每小时12.8英镑,覆盖约250万低收入劳动者。这两项政策虽能有效提升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缓解民生压力,但在部分经济学家看来,短期内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成本压力,并通过消费传导进一步影响物价稳定。
牛津经济咨询公司资深顾问、前英格兰银行利率决策委员会成员迈克尔·桑德斯在其最新分析报告中直言:“这份预算对货币政策的实际影响将相当有限。短期通胀下修主要依赖行政性价格管控,缺乏对通胀形成根源的结构性干预,而福利与工资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可能在未来抵消部分通胀抑制效果,英银难以据此开启持续性降息周期。”
德意志银行英国首席经济学家桑杰·拉贾则给出了相对中性的判断,他认为本次预算对通胀的下行拉动效应,或将成为2010年OBR成立以来,英国政府政策对短期物价产生的最大单次影响。“铁路票价冻结、能源补贴等措施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的核心分项,短期内对通胀的抑制效果将较为显著,这为英银在12月进行象征性降息提供了一定空间。”拉贾补充道,但这种效应的可持续性存疑,中长期仍需关注劳动力市场、能源价格波动等外部变量。
万神殿宏观经济咨询公司英国负责人罗伯特·伍德则发出了更为谨慎的预警。他指出,预算案中部分通胀抑制措施具有临时性特征,例如政府暂缓上调燃油税的政策仅有效期至2026年底,若后续恢复上调,可能直接引发交通成本上升,并传导至物流、零售等多个行业,导致通胀出现反弹。“短期物价趋稳的态势已基本锁定12月的小幅降息,但从更长期来看,预算案对英银未来两年核心通胀展望的改变微乎其微,服务业通胀高企、劳动力市场紧张等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将严重限制降息的深度与节奏。”伍德强调。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研究团队在发给客户的报告中进一步细化了分析,认为本次预算对通胀的调控作用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分化。“预算措施对能源领域通胀的拉动效果相对集中,通过补贴与价格管控直接降低了居民能源消费成本,但对英格兰银行最关注的顽固性服务业通胀几乎没有直接干预。”报告指出,英国服务业通胀已连续18个月高于5%,核心症结在于劳动力短缺、供应链瓶颈等结构性问题,而本次预算未出台针对性解决方案,部分措施甚至可能因推升消费需求而加剧服务业价格压力。“这些举措对破解英国服务业通胀顽疾作用甚微,部分措施甚至可能雪上加霜,仅能为英银提供短暂的政策缓冲,难以改变中长期通胀走势。”基于这一判断,法国巴黎银行预计,英格兰银行将在2026年一季度末前分两次下调基准利率,累计降息幅度为50个基点,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期的75个基点。
回顾2024年英国预算案,里夫斯政府曾上调企业工资税,并对公用事业账单上涨实施严格管制,这一政策组合虽在短期内抑制了通胀,但也导致2025年初出现通胀反弹。受此影响,英格兰银行当前基准利率维持在5.25%,是欧洲央行基准利率(2.5%)的两倍多,高利率环境不仅推升了英国政府的债务利息负担——目前英国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占GDP比重已达3.8%,远超欧元区平均水平的1.9%——也对企业投资、房地产市场等领域造成持续压力。从这一背景来看,本次预算案的核心诉求之一,便是通过压低通胀为英银降息创造条件,进而降低整体借贷成本,减少税收收入中用于债务利息支付的比例,形成“通胀下行—利率下调—债务负担缓解—财政空间扩大”的良性循环。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英格兰银行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整,仍需在通胀管控、经济增长与债务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微妙平衡。
长风破浪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