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经济学家称,2015年8月,中国央行(PBoC)试图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改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进展并不顺利: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快速贬值,冲击了中国和全球市场;中国央行被迫在过去6个月里耗费了4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捍卫人民币汇率,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并引发了对于人民币可能在市场驱动下无序贬值的担忧。
彭博经济学家进一步称,错的是贬值的时机:中国央行试图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之时,正值经济前景悲观的时候;纵观过去15年里15个从固定转向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只有那些增长率稳定的国家,才能在转向之后一年里保持本币汇率稳定;而所有增长率下滑的国家,本币也同样走软,有的甚至是大幅贬值。
彭博经济学家并表示,如果中国想要稳定汇率预期,阻止资本外流,就需要改变经济增长预期;短期来看,全国人大会议似乎肯定会带来好消息: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打出了“稳健略偏宽松”的新口号,而且有报道称,M2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将被上调。继2015年中国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目标设在2.3%之后,中国财政部已暗示要扩大财政刺激。
但彭博经济学家也指出:“麻烦的是,光恢复对短期增长的信心可能还不够,市场会未雨绸缪。大家看到的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可能顶多3-4年),中国债务轨迹就将难以维持下去。正如日本央行(BoJ)所发现的那样,如果对中期前景缺乏信心,就算是大规模的刺激行动,也存在推高资产价格却改变不了市场行为的风险。”
彭博经济学家进而指出,恢复对中国中期前景的信心将更为艰难,支持短期增长的举措(例如,加快贷款增长)与长期目标相矛盾;虽然 “十三五”规划可以发出有关改革决心的可靠信号,设定详细的目标和时间表,但根据以往经验,而且考虑到试图让各方都满意的起草过程,结果可能达不到预期。
彭博经济学家最后称,虽然短期增长率企稳也可能足以恢复信心,然后市场将让关于中期挑战的决议回到远方;不过其风险在于,若无大刀阔斧的举措来解决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悲观情绪仍将挥之不去,资本将会继续外流,中国央行对人民币的掌控甚至会进一步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