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撰文称,9月份的时候,美联储主席耶伦援引对中国的担忧为其维持利率不变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到了12月份,让美联储按兵不动的尖锐警报已经销声匿迹。中国的增长率看起来更有韧性,大陆股市表面上已经重拾平静。反观美联储对中国的影响,若其在初次加息之后走谨慎路线,则会限制美元的强势、削弱人民币贬值的必要性。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已经企稳。Bloomberg Intelligence Economics月度GDP追踪指标在11月份为同比增长6.8%,略快于7月份以来稳定在6.6%左右的速度。这反映的是大量的政策支持,而不是自我维持的复苏。即便如此,相对于2012年末到2015年初增长率的持续下滑,刺激政策带来的企稳仍是一个好转。
资本市场已经恢复了一些平静。上证综合指数终结了跌势,较8月份低点反弹了17%。人民币再度下跌。人民币8月份迷你幅度的贬值被(错误地)解读为孤注一掷以挽救经济于崩溃边缘,当前这轮下行则被(正确地)视作对中美利差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以及旨在维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
市场的稳定是很脆弱的。股市中的融资融券再度增长。债市的杠杆率也快速上升,很小的利差表明了对风险的全然漠视。很可能只有中国央行持续干预,将阻止人民币加剧贬值。当前的平静有政策强迫的成分在内,但是暂时不会有什么东西会在全球市场掀起波澜或者让美联储过于担忧。
反过来看,美联储对中国产生影响的主要渠道是汇率。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开始下跌,上周五时从10月末的6.3174跌至6.4552。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的贸易加权人民币指数,以及央行的表态,表明决策者正在把注意力转向加权汇率,为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奠定基础。
有鉴于此,汇率的一个关键变量是美联储首次上调利率之后的加息道路。BI Economics认为,美联储将采取渐进的方法,喊出“小幅、缓慢”的口号。这会限制美元的强势,因而也就会限制通过让人民币兑美元走软来把贸易加权汇率维持在有竞争力水平上的必要性。
跳出汇率之外来看,中国是亚洲经济体中对美联储行动影响最具有抵御能力的一个。这反映的是强劲的增长、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较少的外债以及3.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联储的行动早有预兆,所以亚洲不太可能遭遇大量资本外流。即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其也不会对中国构成直接的打击,而是通过韩国等风险敞口更大的贸易伙伴国需求减少,来传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