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在比哈尔邦(位于印度东北的一个邦)的选举中受挫,可能推动其改变政治策略。
今年2月莫迪已经输掉了首都新德里的市政选举,面对再一次的地方选举失败,莫迪需要改变策略才能实现其经济改革的目标。
比哈尔邦人口过亿,是印度第三大人口邦,最新计票结果显示,在比哈尔邦立法院243个席位中,当地人民党(联合派)、民族人民党和印度国大党三党联盟共获得178个席位,人民党及其盟友仅获得58个。

比哈尔邦的选举失利,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印度联邦院(上议院)中处于少数位置,莫迪提出的改革法案将很难在上议院通过。
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瓦施纳夫称,莫迪遭遇挫折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毁了自己的声望,议会更多的时候成为了政策实施的障碍,在执政联盟内部政策推行变得复杂化。
人民党官员表示,这是人民党经历过的最昂贵的地方邦选举,在过去的六个星期,90多位各党派人物,600场集会演讲。如此巨大的投入,却换来了惨败的结果。人民党总干事马德哈夫说,比哈尔邦选举对我们十分重要,我们将分析选举结果可能带来的各种因素,我们需要吸取教训。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人民党此次选举失败与选前策略和印度当前社会氛围有关。
在竞选期间印度人民党的盟友发起了一次备受争议的活动——寻求按照种姓和宗教信仰划分选民。虽然印度人民党随后对该活动予以了谴责,但仍造成了恶劣影响。
印度人民党上台之后,印度教右翼势力抬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印度人民党在选举中又主打印度教牌,将穆斯林推向了库马尔(人民党联合派)一边,而穆斯林在比哈尔邦占了总人口的15%,足以影响地方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