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OPEC+即将召开新一轮会议之际,市场对产量政策调整的高度关注与对乌克兰局势潜在缓和的谨慎预期形成拉锯,叠加主要经济体宏观数据释放出的需求不确定性信号,能源价格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键窗口。
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路径仍处于观察期,尚未出现明确转向信号。美联储最新发布的经济状况报告——俗称“贝吉书”——显示美国整体消费支出进一步放缓,尽管高端零售领域仍具韧性,但多数联储辖区反馈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所减弱。与此同时,输入成本压力持续存在,部分源于关税上调带来的供应链成本传导,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行。这一混合图景强化了美联储维持谨慎立场的理由,短期内降息节奏或将继续保持克制,美元指数因此在99.70区间企稳。
供给端动态成为近期油价波动的核心变量。本周末OPEC+将再度举行部长级会议,市场密切关注其是否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量政策。此前该联盟已在数个月内逐步恢复部分减产额度,推动全球原油供应小幅回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多个成员国实际产量长期低于配额水平,反映出产能瓶颈或政治约束下的执行困难。这意味着即便官方宣布增产,真实供给增量可能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市场焦点实质上集中于沙特阿拉伯的态度——作为OPEC内最大生产国和政策协调者,其是否愿意承担更多产出份额以维持市场份额战略,或将决定未来数月供应增长的上限。与此同时,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意外增加280万桶,主因是进口量上升,政府正持续推进战略石油储备的回补工作。这一举动短期缓解了供应紧张担忧,也对冲了部分地缘溢价。
地缘政治方面,俄乌局势的发展为原油市场增添了新的变数。近期有关双方可能达成和平协议的消息引发市场对能源供给恢复的联想。若冲突真能走向缓和,则不仅意味着黑海航运风险下降,更可能带来俄罗斯原油出口通道的重新畅通,同时减少乌克兰对俄方能源设施的袭击行为。这将直接改善全球原油供给预期,削弱过去两年支撑油价的地缘风险溢价。不过目前谈判进展尚不明朗,且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实质性突破仍需时间验证。
需求侧的表现,全球制造业复苏动能依然偏弱,工业活动扩张乏力,拖累成品油消费增长。尤其在欧美地区,交通用油需求随季节转换进入淡季,炼厂开工率逐步下调,导致对原料原油的采购意愿不强。加之电动汽车渗透率稳步提升,长期燃油替代趋势未改,市场对未来原油需求峰值临近的讨论再度升温。IMF最新全球经济展望中亦调降了今明两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速预测,反映出对新兴市场增长动能的审慎评估。
技术方面
从当前布伦特原油的技术图形来看,价格在62.80美元附近波动。整体趋势在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震荡调整。首先,从日线图中可以看到,布油价格曾一度触及69.84美元的高点,但随后逐渐回落至60美元附近,并在61.51美元的支撑位附近稳定反弹。当前价格接近65.50美元的压力位,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卖压。

在技术指标方面,MACD指标显示出较弱的动能,当前DIFF线和DEA线均呈现负值,且MACD柱状图显示下行压力较大,提示市场目前的多头力量较弱,上行动能有限。RSI指标则维持在45左右,表明市场处于震荡区间内,未出现明显超买或超卖的情况。
综合来看,布伦特原油在短期内可能继续维持震荡格局,价格在63.20美元附近可能遇到一定的阻力,而在61.50美元附近则存在支撑,短期内仍可能围绕这些区域波动。交易员正密切关注价格的突破情况,尤其是63.50美元和60美元附近的关键技术水平。
综合研判
当前原油市场的核心逻辑仍在于供需再平衡过程中的节奏错配。供应端虽有OPEC+政策微调与地缘缓和预期压制上行空间,但实际放量受限于物理产能与政策执行力;需求端则受制于全球经济复苏迟滞与能源转型长期趋势,缺乏强劲拉动因素。在此背景下,库存变化、短期事件冲击与市场情绪波动成为主导价格起伏的主要力量。未来几周,OPEC+会议结果、美国冬季燃料消耗数据以及乌克兰局势进展将成为关键观察点。特别是前者,若最终决议偏向维持现状或仅小幅增产,则可能被市场解读为“紧缩尾声”的信号,从而触发空头回补行情;反之,若释放进一步扩产意图,则或将加剧市场对供过于求的忧虑。此外,冬季极端天气是否会影响北美与欧洲的能源消费,也可能带来阶段性扰动。
总的来看,布伦特原油正处于一个由政策博弈、地缘演变与需求疲软共同塑造的复杂环境中。价格既难以大幅走高,又因成本底线与战略收储而具备一定抗跌性,呈现出典型的窄幅震荡特征,交易员正在等待更具决定性的信号来打破僵局。
知秋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