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10月那次降息,触发点主要是二季度GDP环比意外录得-0.9%。但新西兰联储自己也强调,这一数据深受季节性调整和个别行业一次性因素影响,更像是“统计噪音”,而不是经济内生动能突然塌陷。因此,在产出缺口、闲置产能等核心判断上,央行并未因为这一次数据而大幅转向悲观。
与此同时,自8月预测以来,新西兰通胀整体保持稳定。三季度CPI同比为3.0%,非贸易品价格环比上涨1.0%,与8月时的预测基本吻合。这意味着,当前局面并不是典型的“通缩威胁”,而是如何在偏弱增长和仍然不低的物价之间寻找平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师认为,本周这次降息更像是对前期数据冲击的“补刀”,而不是开启新一轮激进宽松。真正的悬念不在于“降不降”,而在于“降完这一刀之后,还剩多少空间”。
通胀压力犹在:2.25%正在被锁定为“合意终点利率”
从通胀轨迹看,分析师的预测整体略高于新西兰联储8月给出的基准情景:今年第四季度CPI有望达到2.9%,2026年第一、第二季度CPI均预计为2.4%,这三个数据点都比央行此前预测高0.2个百分点。只要本周会议上新西兰联储对通胀前景做出哪怕小幅上修,就足以支撑更偏鹰派的整体基调。
更重要的是非贸易品通胀。当前非贸易品通胀同比仍在3.7%左右,这说明国内需求、成本和工资等压力依然存在,并未完全熄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名义政策利率继续压低到2.25%以下,实际利率将进一步深陷负值区间,中期通胀压力反而可能被重新点燃。
通胀预期的变化也在向同一个方向指引。最新两年期通胀预期已经回升至2.28%,非常接近目标区间中枢。预期被重新“锚”在目标附近,意味着央行不再需要通过额外宽松去“救通胀”。在这种设定下,2.25%逐渐具备了“合意终点利率”的特征:既对疲弱增长提供一定支撑,又不过度透支未来的物价稳定目标。
因此,在分析师眼中,本周这次降息很可能既是“再宽松一次”,也是“为本轮降息画句号”。再往下压利率的成本,已经开始显得高于收益。
从“被动宽松”到“温和复苏”:经济前景不再一片黯淡
之所以10月和11月仍有降息空间,很大程度上是此前数据偏弱“倒逼”出的政策反应。新西兰财政部近期也表示,目前尚未看到各项经济指标出现广泛、持续性的回暖,这为本次11月再降息提供了一定理由。
不过,从结构上看,增长故事并非只有悲观的一面。在制造业领域,最新调查显示“新订单增加、企业情绪改善”的迹象逐步显现,这说明需求已经不再单边走弱,而是在低位开始爬升。企业愿意补库存、愿意接新单,往往是景气度企稳的早期信号。
叠加当前较低的利率水平,对家庭和企业融资成本形成实质性下拉,加上移民流入趋于稳定带来的需求支撑,分析师认为,新西兰经济在未来一年更有可能呈现“温和复苏+增长稳定”的组合,而非滑向深度衰退。也正因为增长前景并未彻底失控,新西兰联储才有底气在本次降息后选择“先观望再说”。
主席更替与市场重定价:纽元等待“鹰派惊喜”
12月起,新任主席Anna Breman将正式接棒。她在瑞典央行(Riksbank)时期普遍被视作偏鸽派成员,按常规思路,市场容易将其解读为未来更倾向宽松的信号。
但在当前这套通胀和增长组合下,分析师并不认为“鸽派主席”就等同于“继续一路降到2.25%以下”。非贸易品通胀的韧性、两年期通胀预期升至2.28%,以及经济逐步企稳的迹象,都在限制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更现实的路径,是在本周降息之后进入较长一段“观察期”,而不是继续大幅放松。
从市场定价看,目前利率衍生品已经完全定价本次再降息25bp,并预计到2026年5月前累计降息规模约42bp。也就是说,曲线里仍隐含对额外宽松的期待。如果本周新西兰联储在更新利率路径时明确或实质性暗示“2.25%基本就是本轮宽松的终点”,那这些额外宽松预期就需要被“撤回”,收益率曲线将发生“鹰派再定价”。
在这一过程中,纽元反而可能成为受益方。过去一段时间,全球风险情绪的反复以及市场对新西兰联储过度鸽派的预期,使得纽元在2025年以来相对G10货币持续跑输。如果交易员开始相信“降息底部已现”,那么此前积累的悲观交易将面临回补压力。

综合通胀、增长和政策预期,分析师仍然偏乐观看待纽元中期表现。基于利率“见底”预期逐步巩固,分析师预计纽元兑美元在今年年底重新站上0.570上方的可能性较大,并判断2026年上半年纽元表现有望相对强势。随着全球风险情绪趋于稳定、新西兰联储的政策立场从“鸽派宽松”转向“中性偏鹰”,纽元有机会从此前的系统性低估中逐步修复,打出一场“鹰派惊喜”驱动的翻身仗。
知秋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