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观察宏观与政策层面。美联储本周将召开议息会议,市场主流预期倾向于宣布降息25个基点,但委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沟通将左右对“再降息路径”的定价。通胀方面,最新一份CPI显示,9月美国总体与核心环比分别为0.3%与0.2%,节奏继续朝“更温和”方向演进,为政策微调留出空间;与此同时,就业市场虽有降温迹象,但尚未出现需求断崖式变化。利率与通胀共振的结果,是名义收益率曲线全段较上周小幅上行约2个基点:2年期报3.503%、5年期3.628%、10年期4.020%、30年期4.605%。在“短端政策或小幅下调、长端名义收益率温和上抬”的组合中,美元指数的方向感往往不如力度感清晰——短线更多体现为对前期宽松预期的校准,而非趋势性反转。
风险情绪是影响美元指数的第二条主线。跨太平洋高层磋商释放的积极信号、与东南亚多国的新框架讨论、以及某些拉美国家选举结果带来的地区资产修复,共同推动全球股指与半导体板块上行。风险资产回暖通常对“避险属性”构成压制,理论上偏向削弱美元的无风险溢价;但若风险回暖同时带动美国本土投资需求与资本开支预期上修,则可能通过“美国相对强势资产吸引力”与“利差预期边际上行”对美元形成对冲。换言之,风险开关被按下时,美元既可能受益于“成长与资本回流”的通道,也可能受损于“避险降温”的通道,最终取决于哪条通道的权重更高。
第三条线索来自海外央行与主要经济体政策分化。欧洲央行近期更强调观察与评估,英国产出与工资粘性令英国央行面对“增长—通胀”的两难,二者对欧元与英镑的支撑弹性有限。日本方面,外部利差仍然显著,若全球收益率同步温和抬升,日元的被动性仍在,除非内外部利差预期出现更实质的收敛。商品货币中,澳洲联储近期表态偏“略鹰”,认为通胀正在回落、就业整体仍稳,同时强调政策“仍略具限制性”,并对降息保持克制姿态;这种“更慢、更稳”的信号通常会抬升澳元对利差的敏感度。新西兰联储暂未成为主导变量,但纽元常随风险偏好同向波动。瑞士央行层面,若全球风险偏好改善,瑞郎的避险溢价往往边际回吐。综上,外部货币的“各自分化”强化了美元指数内部篮子权重之间的相互抵消,令美元大幅单边走强或走弱都缺少纯粹的驱动。
再回到利率与政策预期的交汇点。若美联储在本周如预期小幅降息,同时强调“数据依赖”和“不会预设路径”,则短端利率向下的空间被“谨慎前瞻指引”所对冲,长端名义利率在供需权衡与通胀降温的共同作用下维持区间偏上的概率更大。在这种“短降长稳”的曲线形态中,美元指数通常不具备单边趋势的土壤,而更像是围绕经济相对性与实际利差进行的中枢震荡。与之配套的,是美国政府停摆对短期信号面的负面扰动:其对宏观总量数据发布、财政支出节奏与部门运作的不确定性,会阶段性压制“美元的政策清晰度溢价”,但一旦停摆被解除、滞后数据修复,该影响往往呈“先压后补”的节奏表现。
技术方面
日线看,美元指数自100.2599回落至96.2109后反弹,最高至99.5549,随后在98.7—99.3区间震荡。现价98.8099,处于0.382回撤98.7091上方、0.236回撤99.2985下方。近几日K线实体收窄、上影偏多,上方抛压仍在;

MACD中枢上移但DIF略低于DEA,柱体转弱,动能趋缓;RSI(14)徘徊55附近,中性偏强但未形成趋势放大。若0.382回撤维持有效,区间结构大概率延续;若失守,下一观察点在0.500的98.2327及0.618的97.7564;向上则需收盘重返99.30上方并伴随动能扩张,方可评估对99.55的再测试。整体仍以震荡等待信号为主。
展望层面
接下来数个催化值得关注。其一,美联储主席在记者会上的措辞是否更强调“增长韧性与通胀回落并存的微妙平衡”,这将决定市场对“再降息是否快速跟进”的想象空间;其二,美国10年期与30年期收益率在本周供给、通胀预期与全球久期需求三者之间如何博弈,将直接影响美元对外利差与日元、欧元的被动波动;其三,跨国产业资本的落地节奏与规模可否被进一步证实,一旦硬数据显现,美元的“相对优势”叙事将获得更坚实的锚定;其四,全球风险资产若持续上行,瑞郎等避险货币可能延续弱势,对美元指数的压制多通过“篮子内权重的此消彼长”实现,而非单变量冲击。
知秋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