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这些行为对于支持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以及为什么支持了这么长的时间,这些问题都值得仔细研究。
近30年来,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一直在稳步下降。说经济衰退是造成下降原因未免有些简单。2007-2009年期间,长期实际利率并未真正达到低水平。如果看看过去35年来美国10年期国债的情况,可以看到,其呈现相当稳定的下降趋势,经济衰退期间也并未改变这一趋势。2009年经济衰退刚结束时,其收益率仍有3.5%。现在只有2%以上。
实际利率也是如此。在经济衰退期间,10年期通胀保值国债(TIPS)收益率一度达到近3%,在经济衰退结束是则约为2%。此后,10年期收益率大幅度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2017年5月降至0.5%。
事实上,人们愿意以这么低的利率购买10年期国债,这表明悲观主义已经有很长的趋势,近年来用于描述形成经济疲软的“长期停滞”一词的普及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2013年11月的演讲中使用这个词,著名经济学家,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克鲁格曼(PaulKrugman)之后也使用了这个词,从此开始就蔓延开来。
虽然2013年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整整五年,但当时经济依然停滞不前,因而使用了“长期停滞”这个词;不过这个词本身历史更为古老。它首先早在1938年,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汉森(AlvinHansen)在美国经济协会的讲话中就使用了这个词,其同一年出版的书中也用到这个词。
当汉森发表演讲时,其预计:美国经济的经济停滞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当时的情况是,从1929年股市崩盘开始算起,经济的停滞不前乃至衰退已经持续了十年,只有在二战开始之后的1939年,这种“长期停滞”的局面才宣告结束。
汉森的理论是基于对美国出生率的观察而得出的,美国出生率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大幅度下降,而20世纪30年代更是异常低迷;汉森认为,由于人们不需要为了养育子女,及为子女未来投资付出更多开销,因而出生率的下降延续了经济的停滞。
事实上,根据世行统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平均出生率也有所下降。但生育率低下与这场危机无关,因为一个世纪以来,出生率一直在稳步下降。
另一个解释是,2008年危机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正在挥之不去,尽管中等强度的消费者信心措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强,且金融市场波动整体变得相对较低;但对“黑天鹅”事件可能即将到来的恐惧依然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
纽约大学教授科兹洛夫斯基(Julian Kozlowski)等人最近的一篇文章认为,抱有这样的恐惧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一旦匪夷所思的事件实际上发生,一个人不得不忘记。
2012年以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一直录得新高,但别忘了,在大萧条当中,市场也常常:新闻媒体不断报道经济指标创纪录高点。在1930-1939年期间,共有10315篇文章提到记录高点一词,其中大部分是经济指标。
1933年,在大萧条接近结束时,以下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石油产量、小麦,黄金等商品的价格、香烟消费量、邮件数目、企业的销售额或利润等。
对经济前景的积极报告可能给人们一些希望:告诉人们,整体情况正在改善,而不用担心仍然可能遭受经济灾难性事件。除非有强烈的刺激措施,否则对经济即将面临衰退的预感就会限制他们的支出。当人们对未来经济衰退情景感到恐惧时,决策者必须作出相应回应,以遏制这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