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周三(1月18日)报道称,中国2016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于北京时间周五上午10点公布,与此同时发布的还有多项综合经济数据。分析师预测,最新经济数据将再次让坊间对中国经济动能的疑虑得到打消,数据料显示,经受住股市震荡和人民币走软的考验,并摆脱通缩恐慌,2016年全年经济增速仍会直落政府设定的6.5-7%目标区间的中段。

据彭博截至周二(1月17日)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料连续四个季度维持在6.7%。虽然全年增速将降至1990年以来最慢,但在全球仍名列前茅。在国家统计局合上2016年账本之际,以下一些重要主题需要关注:
1、房地产投资:随着政府为减少投机而出台了更加严格的调控措施,大城市前三季度飙涨的房地产价格在最后三个月开始放缓。有关房地产投资完成情况的最新数据将显示调控措施是否已导致开发放缓,从而可能拖累经济增长。虽然二手房的周转可提升中介人的薪资水平,提振服务业,但从对工人以及水泥、玻璃与钢材等原材料的需求来看,建筑业在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国有企业:从老城区改造到新管网建设,2016年中国经济的企稳受到了政府各方面开支的支持。然而,民间投资却从近期创下的历史高点回落,然后在8月份企稳。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进一步反弹将成为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的一个信号,表明企业开始相信前景会更加光明。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臃肿低效的国有企业投资增速远超民营企业的趋势是否还在持续——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进一步走向市场化经济模式的计划。
3、通货再膨胀:整体通胀数据应会显示,企业重新取得定价权,实际借贷成本随之下降。GDP平减指数——经通胀调整的整体增长率与未经通胀调整的名义增长率之差,一般会介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之间。去年12月,中国PPI创下五年多来最快增速。随着经济学家调降政府出台更多货币刺激的预测——甚至有人预计未来几个月会开始转向紧缩,通胀预期的快速上升可能会改变对未来政策方向的共识。
另一个难题在于,中国正在经历千载难逢的再平衡,转向由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服务业在经济产出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一半。2016年情况可能依然如此,但如果去掉通胀因素,情况就不一样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以剔除通胀或通缩影响的不变价格计算,2015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相比于2010年仅有小幅上升,从44%升至45%。制造业同期比重徘徊在46%至47%左右。就此而言,再平衡与通胀的关系可能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加密切。
4、去产能:化解煤炭和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一直是决策者的一个主要目标。周五的数据将包括各个行业是否取得进展的详细情况,可能还包括宁吉喆的新闻发布会。宁吉喆身兼两个重要职位,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局长,另一个是中国最高经济规划机构国家发改委的副主任。鉴于整体GDP数字如此稳定,中国经济观察人士最感兴趣的有可能是文字内容,而非数字本身。
5、劳动力市场:同时,预计中国政府还将在周五的某个时候发布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的劳动力市场报告,以及各地区、各行业的招聘情况。报告或许还将显示,帮助中国经济向消费拉动转型的收入快速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上升势头的放缓如果让消费者开始捂紧钱包,那么中国经济或将面临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