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就是说,曾经以暴力、电击和药物控制未成年人的“网瘾训练营”将不再有任何生存空间。
1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新规将原本的“网瘾”改成“沉迷网络”,删除了“网瘾惩治”等相关用词。

汇通网小编认为,随着互联网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网瘾”这种说法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我们日常的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都离不开网络。不光只是未成年人,许多成年人也都会在网络中花费一定的时间,大家认为这既是一种休闲放松,也是扩展社交的一种形式。
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尤为常见,最多只能被定义为一种不良嗜好,但如果将之称为一种“疾病”,这就显得过于可笑了。既然连“疾病”都不算,治疗就更无从谈起了。

大家一定还记得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在个别所谓专家,甚至很多成年人父母眼中,每天沉迷网络被称作“网瘾”,甚至和毒瘾、烟瘾一样,视为一种心理疾病,当普通的教育和疏通手段达不到效果之后,就会寻求强制暴力手段(如强制服用一些药物,采取电击疗法等)来“帮助”这些未成年人“摆脱网瘾”。
据汇通网了解,除了杨永信的“电击治疗所”(山东省临沂市第四医院,其前身是临沂市精神病院)之外,全国各地也有不少“少年网戒中心”,几乎都是用几近虐待的方法和残酷的体罚来强制孩子们远离网络。

2007年,重庆发生网瘾少年不堪教官虐打,3次自杀跳楼自残事件;2008年,广东一训练营教官对戒网少年实行殴打、禁止喝水等惩罚方式,造成少年肾衰竭;2009年,广西15岁少年邓森山被送入“南宁起航训练营”戒治网瘾,被4名教官殴打体罚致死;2011年,广州少年小俊因没有听话进入网戒中心活动室,遭暴力对待致胳膊骨折;2014年,河南两少女在戒网瘾学校被强制加训“前倒、后倒”达三个多小时,导致一死一伤;同年,14岁网瘾少年小涛,因偷吃饼干,双手被网戒中心教官用军用背带捆绑着吊在单杠上,最终导致8个指头关节处皮肤缺血性深度坏死……

令人讽刺的是,那些口口声声要送孩子去“网瘾训练营”的父母们,现在却每天捧着手机刷朋友圈、玩小游戏,一幅“网瘾大妈”、“网瘾大叔”的嘴脸。而这些血淋淋的真实事件却摆在眼前,又有多少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