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日报》消息,据知情人士称,中国正在考虑允许更多的华尔街公司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行业务。这将是外资投行进行中国市场的重要进展。
中国此举是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框架的一部份。在这一框架下,像高盛和摩根大通这样的公司将会有机会在中国大陆运营自己的投行业务。目前,这些公司必须与中国本土企业合资才能进行中国市场。
该知情人士有参与中美之间的谈判,他表示这一结果还未正式的确定,具体细节还需要与中国监管者共同商讨。
背景: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份额不高
根据Dealogic的数据,10年前,中国银行业在亚洲除日本和澳洲之外的地区的投行业务中份额占到了10%。如今,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了61%。
虽然美国的银行在这一地区扩大了运营,但它们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00年的43%降到了如今的14%。
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估计,在中国,外资银行的投行、交易和其他证券业务的市场份额少于5%

如上图,红色部份为中国银行在亚太所占份额。可以看出中国的银行在亚洲市场的份额在过去10年中不断增加
知情人士表示,开放本土市场投行业务的决定可能会扩展到所有的外资银行,而不仅仅是美国的银行。
中国的财政部、商务部以及证监会均未对此消息进行回应。
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话语权是一个槛
在最早的规定中,外资银行与本土银行的合资企业里,外资银行所占的股价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在2012年的时候增加到了49%。但许多的银行家表示这对于现状并没有什么改变,掌握话语权的还是中资的公司。
由于所有权的分散化,各出资方对某些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进行业务决策时,经常要进行反复的协商、平衡,使得政策的制订变得复杂化。但是,外资至多49%的股权比例注定了外资在话语权上面是处于弱势的。在银行最主要的人事,运营,战略等方面,外资的影响力是无法发挥的。这也是外资的银行业务无法在中国全面开花的重要原因。
合资的银行目前没有在中国进行证券业务的资格。这可以一个相当有诱惑力的市场,但只有中国的证券公司和银行可以接触到。
机构观点
许多西方投行的高管都在私下表示他们正在重新考虑是否继续在中国大陆的业务。摩根大通已经在讨论将合资企业的股价售予中方。
一位外资银行的高管表示,合资企业的形式让外资银行许多事务上无法自主,比如银行的运作,资金的流入,流出,战略的优先级等等。
花旗东方证券的副总经理 Ken Koo称“外资的银行是否能够与中国本土的银行相争,这是问题的核心。这是一场长期的战役。”
小编浅析:进行中国市场?或许为时已晚
更进一步地接近中国市场对于华尔街的公司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全球的银行可以在其他的市场如伦敦和东京轻松地进行交易,唯独难以进行中国这个7.48万亿市场的股票市场和中国本土的债券市场。
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突破,对于华尔街的公司来说可能都太晚了。在外资银行缺席中国市场的十多年中,中国的银行已经蓬勃地发展起来。现在中国的银行有很大的资产负债表,是外资银行相当强大的对手。而且中国的银行在企业客户上有相当强大的资源网络。
名词解释
合资银行:由一家或几家外国银行与当地有关部门或单位联合出资在当地建立的股份银行,但外方通常不一定占控股权。 合资银行可以是完全新建的,也可以是由于外国银行购买了原本地银行的部分股权后改变而成的。
投行业务:国际投资银行的业务包括:企业融资,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等业务。在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 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兼并收购、资金管理、项目融资、风险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