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份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实是在“损害而不是帮助”经济。因为许多的建设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中国依赖基础建设驱动增长的模式是否可行依然是一个问题。
基础建设是浪费
在过去的35年间,基础建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动力,数百万的农民工也因此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今年中国又进一步增加了基础建设的开支。
但这样的建设导致了极大的浪费并且增加了中国令人担忧的债务负担。牛津布拉瓦尼克政治学校教授同时也是该论文的作者Atif Ansar表示。
“这些基础建设投资根本没有得到正面的收益,远远没有达到促进经济的任务。”
“基础建设管理不善是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财政困境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我们预计,如果中国没有进一步的改进,中国将会出现由基础建设导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大家别学中国
这篇论文主要是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即高速的基础建设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而中国正好给其他的国家树立了榜样。但事实正好相反,Ansar警告,像巴西,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之类的国家不应当追随中国的步伐。
“中国的高速增长要归功于大胆的市场自由化和机构改革,但现在对于低级别的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正在威胁着增长。”
四分之三的工程出现了项目超支,作者预计中国28.2万亿的债务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工程超支造成的。该研究是基于1984-2008年间中国95条公路和铁路的建造。
其他经济学家反驳
其他的经济学家不同意Ansar的观点。即使这些基础建设没能产生正面的现金流来覆盖成本,这些工程给社会产生的正外部性也足以使这些工程显得值得。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基础建设中在部份都为整个经济体服务,而且服务得很好。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会很愿意像中国一样拥有那么完善的基础建设。”牛津经济学院亚洲经济主管,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Louis Kuijs表示。
但Louis Kuijs也承认,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基础建设的边际效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