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形成机制与厄尔尼诺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通常紧随“厄尔尼诺”在其之后发生,其发声原理尚不清晰,但是其所带来的异常天气会对全球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而对中国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影响尤为巨大。
今年夏天开始,安徽、广西、贵州、河北和其它省份都遭遇洪涝灾害,当地居民因此遭受重大损失。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各城市的平均降水量显示偏离正常值的迹象。
大量降水和频繁的风暴、叠加汛期的到来,使长江水位升至预警水平以上。截止目前为止,全国26个省市遭遇洪涝灾害。为何今年的天气如此反常?这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直接关系。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洋表面温度升高,热带太平洋海表热力异常,干扰了地球大气的正常环流,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
一旦天气异常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价格将会出现上涨,导致国内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

最近两次强“拉尼娜”现象造成农业产量下降:
首先,一旦天气异常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农产品价格将上涨。
过去50年的粮食生产,最低增长率出现在1985和2000年,其中1985年粮食产量下降了7%,而200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9%。这两次严重的产量下降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三年,因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这两次产量下降是因为厄尔尼诺的天气异常造成的。
中国粮食产量在1999一度出现负增长,直到2004年才恢复:
其次,1997—1998年,洪水似乎对农业收成产生了更大影响。自1998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从5.1亿吨下降到2003年的4.3亿吨,降幅超过15%。而自1999起,中国开始粮食平均年增长率从3%左右下降到负增长,直到2004粮食产量才恢复。
在1997-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食品通胀从负值上升至33%。
第三,毫无疑问是:粮食产量下降将带来粮食价格上行压力,如果大家聚焦1997—1998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产品的影响,就可以看到1999消费者物价指数开始上升周期,直到2004年此轮上升周期才结束。

从这些事件可以推断:第一,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将持续两年,直到2018年。第二是,人口城市化进程导致农业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状况,使得农业抗灾潜力下降,生产受损的程度可能比2000年更严重。而在此状况下,在今年秋收季节过后,因为农业减产引发食品价格连锁性上升,所再度带来的通胀压力仍不可小觑,纵使中国CPI同比增幅目前维持在2%以下的低位,考虑到如此前景,政策决策层也不太可能采取太过激进的刺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