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近期人民币大幅贬值影响,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使用占比收缩至近两年来最低水平,挫伤中国为人民币国际化所作出的努力。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周四(7月21日)公布数据显示,人民币6月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为1.72%,录得2014年10月以来水平。排名屈居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加拿大元之后,位列第六,和上月保持持平。
去年8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比一度创下历史新高,之后随着人民币持续走弱结算占比下降。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录得最大季度跌幅,市场怀疑因经济增长放缓当局默认人民币进一步贬值。
上海商业银行驻香港研究主管Ryan Lam称,“当人们发现人民币压力逐渐集中,预期下半年贬值可能性很大,很自然的他们不愿意持有太多人民币。尽管人民币开始企稳,但是要提升人民币支付占比很难,市场依然认为人民币还有进一步贬值空间。”

(上: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变化 下图:国际支付占比变化)
Lam还补充道,中国贸易额的减少也是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毕竟贸易结算是国际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商业银行经济学家周浩称,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自去年8月人民币意外贬值引发市场动荡之后,央行加强了第资本外流的控制。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现已取得一些成果,今年10月人民币将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在全球设立清算银行并急速开放在岸市场。不过,持续贬值已严重损伤人民币吸引力。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4月香港人民币存款跌至2年半最低水平,5月小幅反弹。
SWIFT亚太区首席执行官Alain Raes称,“人民币(支付占比)增长与中国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市场的波动以及中国既经济增长放缓是过去的1年里主要影响离岸人民币使用的因素。从积极反面来看,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取得的新进展及新的离岸清算中心的设立为未来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