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金网6月9日讯——尽管中国庞大的企业债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为海外投资者打开大门。但仍有许多人担忧,中国企业债包含了太多秘密。
春和集团违约引波澜
5月16日,春和集团发行的4亿元短期融资券出现了违约。引发债券持有人质疑工行在前期尽职调查、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问题。
2015年12月4日,春和集团子公司上海大宗物流有限公司在招商银行的4936.2万元银行承兑汇票垫款到期无法正常兑付,但直到2016年3月9日春和集团发布贷款逾期欠息公告,他们才得知这一情况。
多位投资者提出质疑,去年12月已经出现债务违约,为何不对外及时披露?已经触发交叉违约条款,为何在投资人的多次要求下,主承销商迄今未启动投资者保护机制?
春和集团事件引发了投资者对信息披露问题的担忧。中国企业债券违约数量正快速攀升,2015年全年,违约数量21起,而今年初至今,违约已经多达32起。

担忧情绪上涨同时,中国政府却大举向海外投资者开放了8.5万亿规模的债券市场,允许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自由投资。今年已经有1.6万亿美元的新债券在中国发行,尽管预计海外投资者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到3%。
当然,许多有在中国投资经验的海外投资商认为,中国企业债违约上升是中国政府允许“僵尸企业”破产的积极信号。
柏瑞投资称,不会买入任何内地市场发行的债券,即使是AAA评级的债券;除非该企业已经在海外市场发行了债券。
违约事件后续
其实,让春和集团加入违约阵营的,远非是“15春和CP001”债这一单。今年3月14日,上交所发布2012年春和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债券(以下简称“12春和债”)欠息公告。公司随即第二天便发布“12春和”债停牌公告,需要指出的是,春和债在发布停牌公告前,该债券出现罕见暴跌,债券面值从93.820元跌至最低点71.30元。
根据春和集团4月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公司共产生欠息1047万元,其中本部在建设银行的贷款1.95亿元欠息84.27万元。下属子公司宁波春和钾资源有限公司在进出口银行的1.17亿美元并购贷款欠息145.45万美元。此外, 该公司还在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的2.68亿元贷款出现逾期。
而5月20日当天,春和集团还公布了该公司涉及诉讼情况:截至5月18日,春和集团被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交通银行、国开行等债权银行和其他合作企业起诉14起,涉及金额6.456亿元。
投资人列出的主承销商未能督促发行人及时充分披露有关信息的事项包括:2015年8月31日,春和集团发布《关于转让控股子公司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的公告》,对这一重要子公司股权转让,主承销商工行未对该事件是否影响短融偿债能力做出相关披露,后续转让进程也没有做相关跟踪。
在债券风险事件多发的当下,春和短融投资者与主承销商之间的争执,再次触碰到债市敏感的神经。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公平交易,有助于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主承销商要注重履行相关信披义务,同时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构建完善的交易市场规则。
多方信息显示,在5月16日正式公告未能按时兑付出现违约后,工商银行已组织投资者召开两次持有人会议,但投资人质疑工行在前期尽职调查、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问题,双方协商并不顺利。
来自投资者方面的信息显示,5月末,15春和CP001全体持有人已经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反应相关情况,“请求监管部门对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15春和CP001发行、后续管理以及风险处置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核实,并督办其尽主承销商的职责,尽快召开持有人会议,拿出风险处置方案,将投资人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