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高盛集团分析师称,社会融资总量(TSF)是中国另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统计数据。
许多投资者正急于弄清楚中国经济增长多大程度上是由债务推动的,然而当前对新创造的信贷进行度量是更紧迫的事情。中国当局于2011年创造了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到目前为止,许多人主要依靠该指标来了解中国的影子银行活动,但是由 M.K. Tang带领的高盛分析师团队在周三(6月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该指标度量信贷创造能力表示质疑。
他们指出中国官方社会融资总量与高盛对信贷做出的最新估计存在差异,并称逐渐增加的差异性体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并且这种不安在积累。”
银行将资金贷给非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给公司,这样子的不透明的贷款使得中国的循环融资计划备受干扰。高盛表示这样的“借贷套利”确实有助于银行提高利润,但是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投资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以及更多的资金流向金融系统而不是通过M2资金供应的增加进入金融实体经济。

因融资系统愈发复杂,货币供给度量不能完全反映新信贷创造,高盛分析师通过研究由家庭和企业进入各种金融投资的调整后的现金流来测算中国近期的信贷繁荣的强度。
在该基础上,中国去年的信贷创造达到24.6万亿元(3.7万亿美元),远超16万亿元的货币供应增加量和19万亿元的社会融资总量。


该分析师团队总结称这种程度的偏离使得高盛愈加担忧中国潜在的信贷问题及实质性的风险。可能存在的大量影子贷款系统并未被纳入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存在监管缺口,并且重点反映出潜在金融压力点究竟落在何处缺乏可见性,影响如何传染蔓延也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