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债转股自去年被提出之后,就一直处于热议之中。
债转股,顾名思义即是将债权转化为股权,是一种债务重组,也是处置不良资产的常用方式之一。债转股使得企业的债务减少,注册资本增加,原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不再对企业享有债权,而是成为企业的股东。
事实上,央行所提出的债转股的规模是史上最大的。在经济下行期,债转股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二是帮助企业去杠杆,减轻经营压力。但是,需要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往往是处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而且有很多所谓的僵尸企业,对这些企业实行债转股并不能让它们起死回生。
影子国有化
央行所提议的其实是史上最大的“影子国有化”。通过债转股,银行对濒临破产的企业的不良贷款变成了投资,而且不需要任何新的资金。
对此,汇金网的看法是:虽然在短期来看,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一措施让中国许多濒临破产的企业能够再次发行更多债券。但在长期来看,这意味着中国债务总额占GDP的比值又将上升。目前这一比值为350%,在一年之内完全有可能超过日本400%的比值。
汇金网通过万得资讯(Wind Information)了解,债转股计划的价值从3月初的大约1200亿美元飙升至4月底的2200多亿美元。可以说,中国政府已经间接通过国有银行成为数不胜数的企业的实际股东。
资本重组早已发生
“政府主导的资本重组已经在以一种非典型的方式发生,从而减少对字面意义上的资本重组的需要,”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常驻北京的金融机构总监廖强表示。
汇金网此前曾有过报道,2015年中国已经批准了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合6120亿美元)债务转债券,这种操作意味着,国有控股的银行把发放给地方政府关联企业的短期贷款,置换成期限长得多的债券。
该计划被誉为一项成功,因为它化解了地方政府受到的压力;前些年地方政府在没有市政债券市场的情况下,被迫用银行贷款推进公共工程项目。
分析师们迄今对债转股计划远远没有那么热情,他们表示,胁迫银行成为那些无力偿还贷款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将在今年进一步拖累利润。廖强称,债转股非但没有支撑银行的稳定性,反而削弱了银行的稳定。
应对债务另一条战线
这些计划只是中央应对坏账的两条战线,政府还重启了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本月的两笔交易价值5.34亿元人民币。这些努力甚至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债务管理公司在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网站兜售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率飙升
根据银行业监管机构的数据,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官方数字在3月底达到1.75%。这标志着这些政府批准的数字连续第11个季度上涨。
但官方数据不包括所谓的僵尸贷款;一些分析师表示,规模大得多的僵尸贷款存量意味着,未来可能需要对银行进行一场更为正式的纾困。
里昂证券(CLSA)分析师郑名凯(Francis Cheung)估计,截至去年底,坏账占中国各银行贷款账簿的15%至19%,政府可能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注入10.6万亿元人民币的新资本[0.00%],相当于15.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德威(David Mann)指出,“影子金融”(泛指规避监管的银行表外放贷)加剧了这个问题。不过,马德威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提出,中国为了清理坏账而实施的众多计划,将减少对银行体系进行直接纾困的需要。
据里昂证券估计,中国的影子贷款总额在去年底达到大约40万亿元人民币,为GDP的59%左右。尽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不良贷款,但其不透明性意味着很难评估其风险,或对其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