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金网5与6日讯,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第一季度GDP增速6.7%,低于2015年第四季度的6.8%,更是远低于08年奥运会前夕15.4%的增速。
3月,中国政府宣布2016年的GDP增长目标为6.5%-7%,无异于承认经济增速放缓。
为应对放缓的经济,中国政府增加贷款并放宽了某些资产购买规定,这些刺激经济的措施,使得很多人开始担忧过度扩张的贷款总量。
德意志银行已经为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量间不断加大的差距拉响了警报。德意志银行公布的特别报告中提到,中国金融业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贷款激增,实体经济中却没有出现。而这将使得金融业更加脆弱,货币政策有效性也将降低。
报告指出,2014年底,银行信贷增速为同比15%,到2016年3月,上涨至25.4%。2015年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house,货币供应量开始增加,但到2016年3月,增幅仅为13.5%。2015年6月,二者之间的差距为7.8%,到2016年3月,差距已扩大到12%。
德意志银行警告,韩国和泰国曾有过类似的局面。
泰国方面,1992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信贷增速一直快于货币供应量,1994年,二者差距高达19.5%。
韩国方面,自1996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前夕,就已出现这种情况。1998年3月,二者差距高达13%;全球金融危机前(2006-2007年),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果两个例子还不够佐证,再来看美国方面。2002-2005年,美国同样经历了类似过程。尽管次贷危机前,二者差距已经关闭,但这一差距仍然可作为金融危机的前瞻。

为何中国银行信贷量增速把货币供应量增速远远甩在身后?德意志银行认为,这是因为放缓的中国经济减少了投资机会和银行收益。因此银行不得不加快信贷扩张速度,但借款人却没有把贷款用于发展实体经济,反而将贷款用于投资金融资产。
实际收益减少,而追求这些汇报的金融资产上升,投资者选择利用金融杠杆增加收益并不意外。
下图显示了中国银行信贷量和货币供应总量的趋势:

彭博近期报道,资本巨鳄索罗斯语言,中国金融系统与2007-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惊人类似。中国银行供应的大部分贷款,都使得坏账问题和“僵尸公司”继续存活。
但德意志银行认为,这就是人们无法理解中国问题的原因。
常见的观点是中国“别无选择”,即为了达到中国政府认可的经济增速,银行信贷已经扩张到无利可图的行业。如果这是唯一的问题,德意志银行认为,中国经济还能撑几年,因为中国政府可以延期归还贷款。
德意志银行认为更严峻的问题是,“在金融行业本身的信贷快速扩张。”2014年中以来,信贷数量激增,现在已占2015年GDP总量的23%。他认为小型银行信贷爆炸式扩张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值得担忧的。
中国经济会走向何种结局?
德意志银行认为,2017年-2019年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个季度下跌到6%以下的可能性从20%增加到25%。但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到6%以下可能性只有10%,因为信贷扩张可能继续刺激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