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在金融时报撰文称,中国的财政赤字率提高到4%,仍可以将2025年末中国政府的负债率控制在70%以内,不会带来较高的偿债风险,并可以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有效进行逆周期调控,更好地支持供给侧改革。

盛松成表示,政府债券市场逐步完善,利率走低,地方债规范发行,为扩大政府债务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较低的国债发行利率有利于降低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减少财政支出,提高政府负债能力,同时国债的持有者已形成了包括境外机构在内的较为广泛的投资者群体。
他指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3%的赤字率警戒线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财政赤字率并不存在确定的统一的警戒线;赤字率只是反映了每年债务增量与GDP的比率,而债务余额、利率水平及还本付息能力等指标,甚至比赤字率更有意义。
针对中国国情,盛松成认为,2012年末,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GDP的比例合计35.7%,与主要国家相比较低;较低的政府负债率使中国政府债务利息支出较低。
中国政府债务结构比较合理。他分析指出,政府债务绝大部分为内债,外债占比很低,仅占1%左右,这使得中国政府债务面临汇率冲击、挤兑冲击等的可能性大大减小;而且中国短期债务占比较低,2014年底中央政府债务中的短期债务占比为10.1%,政府债务中的中长期债务占比较高,使得债务的稳定性也较高。
偿债能力方面,盛松成称,中国名义GDP平均增长较快,高于美国和日本10个百分点以上,且中国财政收入平均增长也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而且国有资产雄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