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中东难民涌入欧洲,成为各国政府的不堪承受之中。之前有报道称,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特别融入培训课程”的难民,更确切地说是没有诚意学习德语的人,奥地利可能削减他们的社会福利。
奥地利外长库尔茨(Sebastian Kurz)在达沃斯称:“不愿学习德语、不愿参与劳动、也不愿去融入课程班上课的人,其社会福利将面临被削减。”
该课程计划在欧洲内部缺乏广泛认同,欧盟国家的态度让法国经济部长马克隆(Emmanuel Macron)近期发出感概:“我确信欧盟以开启解体进程。”
遵循现行难民安置政策的欧盟官员已时日无多,他们必须做出抉择。一方面,包括奥地利和德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已制作图片和象形文字,便于教授难民社会规范。随意从身后抓摸女性、殴打幼童都属禁止行列。

另一方面,一些官员却反过来暗示,或许欧洲人需要适应现状。以科隆市长雷克尔(Henriette Reker)为例,她表示称:德国女性无法避开潜在性攻击者只能自负其责,此言一出即引来民众怒潮。之后巴德施莱马市长穆勒(Jens Müller)就表示称,女生上学应绕路,避开难民聚集区,随后市政厅聚集大批民众骚动。
而无独有偶,德国计算机科学教授斯特罗托特(Thomas Strothotte)称,阿拉伯语应该成为全国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他说:“不仅是难民儿童,德国小孩也应学习阿拉伯语,德语和阿拉伯语应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这样能够构建多语社会,提升德国在阿拉伯世界的竞争力。”
无疑,多语人士确实能够获得更多的现实收益,没有人质疑德国学生掌握两种语言的益处。问题是,考虑到德国社会现在的紧张情势,将阿拉伯语列为第二必修语言是否合适。此举是否会让人担忧欧洲伊斯兰化?是否会起反作用,点燃民族主义的烈火?这个问题恐怕会在已经一团糟的局势面前,进一步起到添乱而非疏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