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让价格触底,或者开始上涨,只有渴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现有供需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最痛理论可以在这里派上用场。
如果认为大宗商品价格最近几年的主要问题是供应快速扩张,那么这只能通过关闭过剩产能来解决。
如果认为价格是受到需求增长低于预期的冲击,尤其是关键进口国中国的需求增长低于预期,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是限制供应。
唯一能够替代削减供应的就是,价格出现需求引领的大涨。虽然基于中国增加基础设施支出以及整体而言全球经济情况改善,2016年需求确实可能增加,但当前市场共识是,这还不足以消化现有的过剩供应。
最痛点是什么?那就是主要生产商退出市场,供应更持久地关闭。换句话说,价格回升至生产商可以恢复运营的水平时,生产却不能简单地重启。
而且退出市场的还必须是一个大型业者,而不是个小型生产商,原因不仅仅是需要有大批产量离开市场,而且大型业者的离场还会改变人气。
亚洲铁矿石现货价格可能连续第三年下跌,自2011年初触及峰值后已经累计下挫77%。以周三收盘价43.40美元/吨来看,很容易让人觉得铁矿石价格肯定接近了最痛点。但实际上,离那还远着呢。
削减成本带来喘息
出口大国澳洲的主要生产商力拓和必和必拓在削减成本方面做得极其成功,生产一吨制钢原料并运至出口码头的成本只有约16美元。
加上权利金、运费以及其它一些费用和成本,铁矿石到达中国的成本差不多涨到26美元/吨-28美元/吨,但还是留下了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
即便是进入行业相对较晚的澳洲第三大生产商——福斯科金属集团(Fortescue Metals Group),只要铁矿石价格高于每吨39美元,就依然能够维持生产。这样的价格水平可以让该公司支应资本和利息方面的费用以及经营成本。
当然,处境危险的并不只有福斯科,南非生产商仍在向中国出口数以百万吨计铁矿石,而全球最大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的成本结构也高于其同业力拓和必和必拓。
问题在于,虽然当前价格很低,仍需要进一步下跌才能达到最痛点。
这个观点受到铁矿石50、100和200日移动均线表现的支撑,三条均线都暗示价格将进一步下跌。当50日移动均线落在100和200日均线下方,且三条均线均下降,暗示前景偏空。
此外,伦敦期铜、布伦特原油和纽卡斯尔煤炭价格均面临类似状况,50日移动均线落在100和200日均线下方,三条均线都暗示价格将走低。
这暗示,多数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仍没有达到最痛点。
北京时间17:36,布伦特1月原油期货报45.75美元/桶;伦敦期铜报4648.50美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