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论文指出,利率走廊的实施有利于稳定商业银行预期,避免预期利率飙升而出现囤积流动性的倾向,从而达到稳定利率的作用;只有明显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性,商业银行才有意愿使用某种短期利率作为定价的基础,才可能培育出未来的政策利率;另外,走廊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该论文称:“如果没有利率走廊,中国央行只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平衡可观测的需求冲击,在不可测冲击较大的情况下利率就会波动很大。如果建立了可信的利率走廊,即使有很大的不可测冲击,利率的波幅也会被限制在走廊之内,从而降低了利率波动,减少了公开市场操作的需求和调控成本。”
该论文认为,最优利率走廊宽度的设定取决于常备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的成本比较,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利率敏感度和外部冲击的频率、幅度等内外多种因素。
该论文分析道,就建立利率走廊实施路线图,第一步是在一个隐性的政策利率周围建立一个事实上的利率走廊,但未必宣布这个隐性的政策利率;第二步是逐步收窄事实上的利率走廊;第三步为取消基准存贷款利率,并宣布建立短期盯住政策利率和中长期参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新政策框架。
该论文称:“届时可以建立一个正式的(显性)的利率走廊,其上限为常备借贷机制的利率,下限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利率走廊的建设还需要一些配套改革。比如,应该在最高决策层面弱化将M2增速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给予M2增速以更大的弹性。”
该论文还谈到,要完善央行抵押品制度,要建立可信的利率走廊制度,要求对借贷便利工具的合格抵押品范围不能太窄,要保证抵押品的可得性、规模性、便利性等的要求。
经济下行货币政策调整力度应更大
“十三五”期间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一项重要改革是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而利率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将决定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
该论文指出,应该适时取消和淡出各种弱化传导机制的体制约束,为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创造条件;同时,不应将由于周期性因素导致的传导效率的弱化误解为体制原因导致的传导不畅;前者不应成为延迟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理由。
该论文认为,贷存比限制、贷款规模数量限制、高存准率、利率管制等会不同程度地弱化和扭曲政策利率的传导,取消贷存比上限、逐步淡出对贷款的数量限制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为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创造条件。
该论文称:“当政策利率下调与外需负面冲击同时发生时,由于风险溢价因素,政策利率向其他利率的传导效率会有所下降,利率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也会被部分对冲。”
该论文指出,对“周期性”传导效果弱化的一个正确的解读是,考虑到部分传导会被风险溢价对冲,经济下行过程中货币政策调整的力度就应该比不考虑风险溢价时的更大,才能达到预期的调控利率和实体经济的效果。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抱有较高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