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亚太地区货币和股票遭到区域集中抛售,由此引出的问题是,这可能发展成为更广泛的亚洲地区信用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前期征兆,便是国内需求极大膨胀,从而了推高了固定资产投资,使经常账户收窄,而区域内存贷款比率上升。
事实上,自亚洲金融风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FAI)占GDP的比重和存贷比都已达到了最高水平,因此这也支持了关于亚洲已到达了资产质量与增长的负向拐点的观点。
有理由相信,如今的市场环境与1997年存在同样的不平衡,但其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从GDP和外汇储备看来,外部企业负债远比1997年以前要低,但总体内部杠杆却大大升高,正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所出现的大量过剩那样。

从消极的一面看,私人借贷占GDP较1996年高出29%。大部分的杠杆过剩位于亚洲北部,该部分地区坐拥大额经常账户盈余,并有能力抵消资本流出的影响。其次,仔细观察银行间通道,外来银行借款相对1996年有所提升,而亚洲仍旧是首当其冲将受到降低风险及去杠杆化的通道之一。最后,要指出,不像1998年,美联储的一举一动对资本流出的影响不那么大。
尽管该地区存贷比仍旧在上升,现在与1996年最关键的不同在于更大一部分增长是源于国内流动性。尽管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近几年拥有大额资本流入,他们并没有形成1997年之前的规模。这使得亚洲建立更大的外汇储备缓冲,可能马来西亚显然是一个例外,因结构性资本账户流出意味着实际上外汇储备自2008年以来下降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