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周日(5月10日)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本次利率调整是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性,目前货币政策量价工具组合的综合运用仍有空间。
在接受中国官方报纸金融时报采访时陆磊表示,宏观调控政策工具需要发挥组合拳作用,仅通过融资成本降低是不够的,还需要形成融资的有效需求,以实现金融资源存量和增量的优化配置。陆磊称,2015年一季度以来,经济运行所面临的下行压力、物价总水平保持低位,都决定了通过名义利率适度下调以实现实体经济部门的实际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具有客观需要,以此稳定实体经济运行预期。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利率水平,此次利率调整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陆磊指出,利率政策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其运用意味着政策空间依然存在,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以改善实体经济部门财务状况的政策效果显然可以预期,而当前所谓“中国版QE”的说法不符合近期中国货币政策量价工具组合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大余地的情况。
在谈到关于利率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问题时,陆磊表达了两个“组合拳”的观点。陆磊认为,利率政策仅仅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实现对预期的引导还需要财税、产业、区域政策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进行引导。
此外,宏观、微观政策工具也需要发挥组合拳作用。陆磊表示,利率政策引导社会融资成本降低还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激励金融创新的法律加以配合,如扩大直接融资占比,发挥金融创新在企业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降低经济部门对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过度依赖。
对于此次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和力度,陆磊认为,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公布,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进一步扩大,甚至全面取消浮动区间提供了微观体制机制保障。
陆磊进一步分析称,存款类金融机构定价行为,也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市场基础;近期数据显示,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30%的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内并未采取“一浮到顶”的做法。可以说,从存贷款市场情况看,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