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降至25年来最低,政府的智库和经济顾问们分裂成为两个阵营,一派主张加大刺激力度以遏制增长放缓,另一派则强调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持续增长的路径。
智库之间的争论体现在中国领导人的矛盾态度中。他们也认为需要适应经济增长更慢但质量更好的“新常态”,但又担心经济进一步放缓可能会引发债务违约、失业和社会动荡等问题。
为了防止经济增速跌破7%,一些经济学家敦促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已经两次降息,两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周日,中国央行出人预料地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00个基点。
一家颇有背景的经济智库的资深经济学家匿名表示,就业是一个相对滞后的指标;如果下滑持续下去,肯定会对就业产生冲击和影响。还有必要继续降息降准并减税,汇率也应该更加灵活一些。
尽管有迹象显示一些地区失业人口增加,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但就业状况目前仍稳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周到东北考察,承诺抵御经济的下行压力。

一位为政府提供顾问服务的经济学家表示,实际下行压力可能比数据反映的大。现在最难过的并不在于经济下行本身。很多企业负债还不了银行贷款,应该尽快增加货币供应把实际利率降下来。
这位经济学家呼吁今年继续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许较当前的19.5%调低3-4个百分点,人民币贬值也会有助于出口企业。
尽管央行降息降准,但通胀下降让实质借贷成本仍维持在高位。
兴业银行首席分析师鲁政委也呼吁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支撑经济成长,但中国领导层担心这会进一步鼓励资本流出。李克强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同时承认实现2015年经济成长目标并不轻松。
鲁政委称,只有降息降准,增加融资增加投资,这些只对中国经济有脉冲效应但无法摆脱下行的势头。
不过其他专家表示,政府应当汲取上次出重手刺激经济留下后患的教训,允许经济增长放慢。中国上次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令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背负沉重债务负担,而有时只是为了一些价值存疑的项目。
这些经济专家认为,应实施改革让经济更加高效并且能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只不过短期内要让实力不济的企业破产,并砍掉冗余的工作岗位;改革将带来更有质量的增长,而过度刺激则可能催生危险的资产泡沫。
发改委下属一家智库的经济学家表示,领导层有些担心经济,但是政策作用有限,主要是以前投资搞得太大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也希望把重点放在改革上,并呼吁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制度。
蔡昉在上个月的高层会议上表示,用各种办法想适度地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很显然不太管用了。这将让决策者逐渐认识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不能用传统的办法,传统的手段,必须转向通过改革获得改革红利。
改革红利应当包括政府为经济减轻债务负担设定的长期目标,但过度刺激却有可能进一步吹大投机泡沫。
社科院另一名经济学家指出,如果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水,会刺激股市更疯狂上涨,因此,政府现在是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