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周四(3月18日)对全球各国央行的政策制定者提了一个建议:即理性看待通货紧缩。

在一项致力于解决权力走廊与学术界争议的研究中,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的经济学家得出结论,认为经济增长与物价下跌的关系不大。
国际清算银行经过数据统计发现自二战以来,被研究的38个经济体共出现100多年的短期通货紧缩,相比没有出现短期通货紧缩的时期平均增长率为2.7%,短期通货紧缩时期的平均增长率为3.2%。而由于通货膨胀持续的时期较长,平均生产率仅为2.1%。
国际清算银行继续对价格低迷将锁定低息贷款为目标带来风险,容易催生金融市场泡沫发出警告,同时发现输出增长与资产下滑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随着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到达顶峰,五年后经济扩张将下降10个百分点。
以博利奥(Claudio Borio)为首的国际清算银行货币经济学部门的经济学家指出,该机构的研究对“甚至当货物与服务价格通货紧缩持久而稳固时,对经济依然是不利的”这一流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有政策制定者比如今更为密切关注金融周期的案例,即资产价格的涨跌。
通货紧缩恐惧症
国际清算银行的经济学家指出,假定通货紧缩意味着经济薄弱,是由于其反映出需求下滑,可能导致企业与消费者紧缩开支,进一步推动价格下跌。
然而,低油价或良性竞争等供应力量可以带动健康的通货紧缩,而健康的通货紧缩通过所增加的购买力刺激输出,使出口市场更具竞争力。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现代通货紧缩恐惧症的根源在于1929年至1938年大萧条时期带来的经验,当时平均增长比正常情况降低了4%。
就时间距离最近的日本的经验看来,日本当年由于通货紧缩而遭受了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国际清算银行按人均计算,经济从2000年至2013年实际增长了10%。美国经济在此期间平均增长了12%。
该数据响应了1月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发布的报告,但由于从欧元区的央行到日本央行,为了使其经济不再遭受由于商品成本下降以及经济增长疲软所导致的物价下跌,而退出货币刺激计划,可能会引起争议。
股东抗议
由各国央行掌管并为其服务的国际清算银行,从来就不惧当面指正其“股东”,的过失,此前,该机构曾指出,导致2008年经济危机的元凶之一,即经济过度泡沫化状况可能卷土重来,此后该机构又接着发出了提防超宽松货币政策的警告。
去年(2014年),国际清算银行招来包括美联储主席耶伦(Janet Yellen)以及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Nobel Laureate Paul Krugman)等经济学家们的责难,因其表示称,美联储等央行加息的步子太慢、效率太低,不能对抗资产泡沫。
如今试图平息对通货紧缩的担忧暗示了国际清算银行对此进行顽强抵抗。
博利奥(Claudio Borio)及其他经济学家在报告中写道,该篇文章是对解释更大范围的经济谜团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