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周三(3月11日)报道称,中国央行可能已同意对地方债务进行置换重组,债务置换金额可能会多达人民币3万亿元人民币(部分坊间传闻甚至传出了10万亿元人民币这样的天文数字)。这可能会是中国版量化宽松政策(QE),即在向经济注入流动性资金的同时,又解决了中国地方政府臭名昭著的债务问题。

不过汇丰银行(HSBC)分析师指出,中国央行(PBOC)不大可能是地方政府债券的最终买家,这也就意味着这根本谈不上是什么QE。
首先,的确存在债务置换这么一回事。据外媒报道,中国财政部已经批准了1万亿元人民币(1.6亿美元)的地方债券置换配额,允许地方政府将高成本的到期地方债券转换为低收益率的债券。而中国今年大约有2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债券到期。汇丰银行分析师指出,3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务置换应能满足很大一部分的地方债券延期交割需求。
但是,中国央行不大可能会是这些地方债券的最终购买者,因首先,这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其次,中国央行并不像欧洲央行那么果断。
从改革角度来看,直接购买债券不利于实现中国财政改革的目的,而中国财政改革的目的便是: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纪律并加大地方政府的借贷过程的透明度。
另外,中国央行在采取措施应对疲软的经济活动上反应很慢,并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央行在采取宽松政策上非常谨慎。债务置换意味着中国将向经济注入大量的基础货币,但考虑到中国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路径,其采取这一政策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与利率已接近零水平而不得不使用债券购买计划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上还有多种政策可以选择。中国当前的政策利率为5.35%,离零水平还远着呢;并且,中国在2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其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19%的高水平。汇丰银行预计,中国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1个百分点,便能向经济注入逾1万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资金。
而澳新银行的分析师也表述了类似看法,认为中国政府拟将转置人民币1万亿元的存量地方债务之举,并不能等价为中国央行效仿美欧日央行进行量化宽松的举动。而这反而更像是此前美联储在2011年时所启动的卖短债买长债之“扭转操作”行动。
该行指出,中国央行为今年全年M2增速设定了12%的增长目标,低于去年的13%,这意味着央行大规模向市场释放廉价流动性的空间有限。因而,虽然中国政府的地方债务重组行动可能确实会减轻2015年至2017年间的地方政府偿债的压力,但这只不过是把问题留到日后解决。但无论如何,此举能为中国方面争取到必要的改革时间,因此也并不是毫无意义。
最后一个问题是:谁将会买地方政府债券?极有可能是一直在为地方政府提供融资的中国商业银行和普通中国公众。并且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券的需求是巨大的。
中国国内储蓄率依然非常高,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约为50%。而且。中国家庭储蓄相当大的部分仍为收益率非常低的存款,以及对其它一些有限的投资渠道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