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4年度经济增速下滑到了7.4%这一二十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使得政府可能需要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管齐下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重新加速。然而,经济下滑令中央和地方财政变得捉襟见肘的状况,却又使得财政刺激这条老路可能难以再走通。
以往,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除了央行通过降息降准的宽松措施来加以保驾护航之外,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也会通过财政宽松措施来加以扶助,其中向基础建设领域投入资金往往会认为能够起到带动就业、促进投资者,提升未来经济潜力等一举多得的后果。然而,今非昔比,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财政上已经远没有此前那么宽裕,继续投资基建的意愿和能力也将受到冲击。

花旗集团的经济专家指出,过去多年间,中国地方政府用于偿还欠债和投入新建设项目的资金多来自于出让土地的收益,然而在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的背景下,政府卖地收入增长在2014年度已经基本陷于停止,到2015年甚至可能出现下降,这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将仅能满足日常开支。此外,在多年建设高潮之后,许多地方的基建配套已经基本完备甚至饱和,进一步投资的收益也将有限。
而在投资基建这一传统的财政刺激手段可能失效,并且地方和中央政府可能也无此方面的太大意愿情况下,中国经济或真正进入转型阶段,投资活动将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而在此过程中,宽松货币政策的扶助作用就更为明显,而减税增效等改革行动也将提上议事日程。